從候選人看企業的等級

最近又開始選舉了,競爭氛圍越來越熱烈,觀察各黨派候選人的廣告活動,可以分成幾個層次,對照企業的經營,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初級候選人,只會喊口號
企業標語或品牌口號Slogan,不僅能代表品牌核心價值,還能讓消費者對企業快速產生連結,利於傳頌。例如:全家就是你家、Just do it.
初級候選人不用管現實有哪些困境,有多少資源可運用,能否成行,只管喊出一個琅琅上口的口號,營造美好的畫面,很容易讓消費者一時衝動而買單。
口號如果不切實際,沒有存活條件,無法真正落實到平時的行為準則,沒有形成企業文化,終究淪為空談,很快地會被消費者看破手腳,讓企業受到嚴重的打擊,畢竟消費者要的是方法,不是心法。


二級候選人,只會批評
負面競選廣告逐漸成為台灣選舉文化的主流,認為可以降低對方的評價,增加自己的選票;批評是最簡單的事,不用作太多功課,就能輕易說出對方一大堆缺點,享受雞蛋裡挑骨頭的樂趣。
批評競爭對手,無論事實與否,都是商場及業務的大忌,批評他人,只會讓客戶記住別家公司的缺點,而不是自己公司的優勢,負面情緒容易造成客戶反感,讓人認為你不識大體,為公司帶來傷害,往往得不償失。
批評者最常犯的錯誤是搞錯對象,明明問題不是對方造成,事情也不是由他負責,只因為逮到機會,看到黑影就亂開槍。其次是事後諸葛,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,不同時空條件,有時真的不能一概而論。批評的內容最好也先求證一下再說,才不會被打臉。


三級候選人,提供建議
每個人都能輕易說出有哪些問題,但只有一半的人知道出現問題背後的原因,能提出解決方案的又剩下其中的一半;具體可行的,願意動手的,到最後可能只剩下一個。
無論國家或企業都會存在各種問題,有時並非不知道,而是站在領導者的視野,必須分辨輕重緩急,將資源優先處理當下最重要或緊急的事情,因此無法兼顧其他細節;有時不同做法彼此間有衝突,例如品質與成本考量,只能根據現況,找出較好的平衡點,難免順了姑意,逆了嫂意,無法讓人人都滿意。
例如要解決交通問題,最好的方法是多蓋馬路?以歷史經驗而論,馬路開越多,反而吸引更多人開車,造橋鋪路的速度永遠比不上買新車的速度,結果反而更塞。 鼓勵使用大眾交通工具,這方法看起來很理想,實際上牽涉道路、行人、公車、捷運、汽機車等各方面的整合,實施難度不下於建造新道路。
建議要有建設性,也要具體可行,畢竟說者容易實踐難,多數建議都是線性思維,好像有解答到問題,但事實包含無數層面與細節,與理論總是有段差距。 發表任何老生常談,或者過度武斷的意見,也許會暫時說服某些人,但稍微有點想法的人會認為這個建議既可笑又沒有幫助。


高級候選人,看見優點
人要改善缺點比發揮優點要花更多力氣,卻效果不彰;就是因為改善困難,所以才漸成缺點;只看見缺點,往往令人沮喪挫折。
看見優點比找出缺點更難,也更具有積極意義,使人產生戰鬥力與活力,優秀的候選人會提出政見,根據現況,發掘新優勢,將資源做合理分配,並說明具體作法與成效;世界級的公司都在強調願景,具體描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,讓消費者受其激勵人心的感召力而買單。
企業如何從消費者的痛點中找到亮點,讓消費者看見自家產品的優點,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。


作者:飛盟廣告設計 印刷 經理/王焜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