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蘭克林效應-讓人喜歡的方法

曾好心幫你的人,比起受過你恩惠的人,更願意再度幫你。
當你幫助一個人後,你會更喜歡他;想讓某人喜歡你,就請他幫忙;幫了之後,比較不會繼續討厭你。
換句話說,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,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。


原理一、認知失調
我們做事時,大腦會自動尋找原因,將行為合理化。也會根據行為重新評估對事物的態度。
當人們幫助不喜歡的人時,會產生心理衝突,為了合理化這種行為,讓行為和態度一致,人們傾向於改變思維,把這種正面行為歸因為自己喜歡,不然怎麼會幫助對方呢?
幫助別人後,大腦會重新設定對此人的態度,也許此人並不像我想的那麼令人討厭,從而消除了原本的偏見。


原理二、存在感
人都有存在感的需求,希望對某些人或事有影響力,熱衷追求權力財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些東西可將存在感實體化,顯示自己的影響力與能力。讓別人提供幫助,他能從中獲得愉悅,因此幫你的人也會更喜歡你。
獲得幫助很開心,能提供幫助很幸福。


產品對人的影響
人們因自己做過的事、擁有的東西、說過的話來定義與表達自我;事物的重要性相當於自我的重要性。
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人們的自我;
人們很容易透過穿著去定義你是怎樣的人。當你購買了昂貴的衣服,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、行為舉止與品味,衣服把你變成了與品牌形象相同的人。


應用
‧不要害怕尋求客戶的協助,幫你按讚、分享,填問卷、做見證,只要願意幫你,就代表越來越喜歡你。
‧接受了不喜歡的人在臉書上的交友邀請,可以讓你不再那麼討厭那個人,甚至可以通過臉書與他們互動。
‧在賣場上,走進、靠近、接觸的行為就是對產品有好感的象徵。因大腦已經先無意識做出判斷,告訴你那是好的,所以才走近它。
‧思想上,人們會把人或產品極端化,好的想得比實際好,壞的想得更壞。這和思想連貫性、一致性有關。但當在現實中真正面對這個人的時候,你會感覺這個人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極端。
‧當消費者知道他們的個人資料是以他們不喜歡的方式傳送時,購買興趣隨之降低。
‧行為改變態度,比態度改變行為,更容易一些。積極投入參與,可以改變原有的看法。
‧需要幫助的時候,找曾經幫過我們的人比我們幫助過的人,更可能幫忙。
‧男人不壞,女人不愛。同樣的男人喜愛的通常是能製造麻煩的女人,讓男人擁有被需要的價值。
‧太過獨立,會讓人覺得自己站在她身邊只是多餘的存在。
‧不要怕麻煩別人,不麻煩彼此,關係也就無從建立。透過一來一往的小麻煩中,雙方的感情也會不斷的升溫。
‧求助要有界線,拿捏分寸,才能更好打開別人這把鎖。


想請人幫忙,有些細節必須注意
‧過多的道歉,太有禮貌會拉開人們之間的距離。
‧不要說幫我個”小忙”,這會顯示對方的幫忙沒價值。
‧不要太看重自己的感受,強調自己從對方的幫忙中受益,而是把重點放在提供幫助的人身上,讓對方知道他有能力或專長幫你,並保有彈性。
‧別提醒對方欠你人情,討人情會讓對方有種被逼迫的感覺,即使答應幫忙,也是關係惡化的開始。
‧別在群組求救,好像大家都可以幫你,這會分散幫你的意願與價值。
‧在對方提供幫助後,主動告知事情後續發展。
‧將焦點放在兩人關係的成長上,而不是幫助的結果是否良好。


作者:飛盟廣告設計 印刷 經理/王焜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