統計與機率偏誤

面臨不確定因素時,我們會利用機率來評估風險與做決策,但為什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不斷發生?從樂透、股票、天氣、災難到宇宙本身,處處充滿驚人的巧合,出現在我們四周,背後是否真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作祟,還是只是因為我們忘了考慮某些因素產生的心理偏誤,讓我們用錯誤的角度看世界。

基本比率謬誤
越是精確的描述,越容易誤導人們,讓人無法理性面對統計的基本比率,產生錯誤的認知。
例如,新的投資計畫,相信很有可能會大有展獲,但在新創公司中,能成功且撐過5年的微乎其微,投資前最好先想想成為幸運兒的比率有多少,再決定要不要冒這個險。
例如,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,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,但是酒駕佔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,所以酒駕佔所有肇事的比例其實並不高。


輕忽機率偏誤與零風險偏誤
根據大腦戰鬥或逃跑的直覺,對風險概念只有會發生與不會發生,無論機率大小,均懷著相同的恐懼,因此容易將重點放在結果有多嚴重,卻沒考慮發生機率的大小,似乎只有零風險才能消除恐懼,為了追求零風險,經常付出過多,而排擠到處理別的風險的資源。
例如,為了徹底降低食物中的致癌成份,反而多了非致癌但更加危害人體的添加物,或導致售價上漲了數倍。
許多公司為了降低員工浪費或防弊,設下層層關卡,反而耗費比浪費或弊端更多倍的資源。
學著在沒有什麼事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吧!


後視偏差
重大災難後,往往出現許多專家,說明一些蛛絲馬跡如何環環相扣,最終導致慘劇發生。事後諸葛當然很簡單,但在事發之前,有太多零散的跡象,這些跡象又有太多可能的組合方式,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哪些事件是有關聯的。

可得性捷思法則
記憶會扭曲我們的判斷。容易想到 、容易處理的資訊,會高估其發生的機率。
過去的經驗讓人過度自信對機率的判斷,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聰明且掌握更好的資訊—但實際情況往往更複雜。判斷事情的過程中,會做出假設,導致人們不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,甚至判斷時,不會將自己的無知考量進去。
例如,媒體頻繁性的報導飛機失事,加深了民眾的強烈印象,自然而然產生了搭飛機很危險的偏誤觀念。報導犯罪消息,導致民眾對犯罪率越來越焦慮,即使犯罪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依然如此。
例如,可能聽到公司職員的一些資訊,或從網路讀到一些訊息,便覺得自己具有消息上的優勢,而買賣股票。


反饋機制
股價上升吸引更多人投入,將股價推高,接著越來越多的人購買,使得股價破頂。
樂觀者相信好事會發生,因此積極行動,面對困難,讓自己更容易成功。
例如,連續幾季獲利成長的CEO,會以為自己不會犯錯,就連它的同事和股東也會如此認為。


對機率的解讀方式
買2張大樂透的頭獎中獎率比買1張多1倍,根據波萊爾定律,在人類尺度下,小於一百萬分之一的機率幾乎不會發生而可忽略不計。所以2/1,398萬和1/1,398萬在統計學上似乎沒有什麼差別,可是您卻多花了50元。
花很多錢購買車體險的人多,花少少的錢買住宅火險的人少,只因後者雖然發生機率小很多,只是一旦發生火險,損失卻比車損多到無法承受,以保險的分散風險的精神而言,似乎應該買住宅火險才對。

對機率的偏誤還有許多不勝枚舉,從投資、創業到平常生活上對於機率的運用俯拾皆是,在理性的思考下,您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犯了系統上的偏誤呢?極不可能的事發生,是因為我們無法想像,如果用正確的機率看看問題,就會知道並沒有那麼神奇。


作者:飛盟廣告設計 印刷 經理/王焜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