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適合創業嗎—機會成本篇

上班好還是創業好?其實沒有一定的定論,難以選擇是因為不想失去任何一邊的好處,以及不願承擔任何一邊的壞處。
有人說;小孩才做選擇,我兩者都要,我可以上班斜槓創業,兼顧兩者的好處;如果斜槓只是兼差增加收入,那倒無可厚非,如果為了創業的話,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,否則長期下來,兩邊都做不好,難以建立專業形象,雙倍的付出,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兼顧的。
也許有人有另外的創意,創造出更多選擇,說穿了,不管哪條路,都各有各的利弊,選擇越多,越難下決定。


選擇就業求穩定與規避損失
目前的工作待遇越好,轉換的機會成本越高,對比創業的成功率與收入的期望值,未必會較差,上班族圖的就是收入穩定,穩定就贏了八成。
如果就職公司穩健且升遷管道良好,對本身的條件、能力有信心,也能適應職場官僚文化,也許幾年後脫穎而出,升上少數人可以晉升的中階主管;比較有野心的,說不定可以拚到高階主管,達到C-level職位,除了享受優渥的薪資外,背後有大公司的光環加持,成就個人價值與社會地位,到哪邊都順風順水,更勝創業。


隱藏風險--哪邊才是孤注一擲?
上班族看似穩定,其實隱藏著不少風險,就業只能選擇一家公司,一個老闆,您認為未來三、四十年內公司出現無薪假、裁員或倒閉的機率有多大?碰上了,只能摸摸鼻子,提早退休。
我有許多朋友不到50歲就被迫提早退休,有的還不只遇到一次裁員,年輕時可以很快找到工作銜接;年紀越大,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越大,工作越難找,即使不挑工作,也不見得有公司願意錄用。
習慣了大半輩子的就業生涯,想中年創業,更是難上加難。台灣與日本早期有一波加盟風潮,就是因應當時許多中年失業者的需求而產生,只是台灣超過30年的成功連鎖加盟品牌大約只有20家左右,其中適合一般人加盟的可能只有三大超商。當初中年失業,拿著僅剩不多的老本,拼命求生的可憐的加盟者,如今不知安在?
反觀創業,早期風險雖大,但因為年輕,承受力大、適應力強,隨時間累積,你有多少客戶,就相當於有多少老闆,某種程度,也算是另一種分散風險。


職涯起點即終點
有些工作目前薪資福利不錯,但大部分公司都有隱形天花板,多數人終其一生,再怎麼努力,頂多只能當個萬年小主管,領的都是死薪水,幾乎一開始就註定薪資的上限,畢竟老闆有他的考量,不可能無止盡的幫大家升官加薪。
靠這樣的薪水可以存到理想的退休金養老嗎?


無法累積的損失
只要公司不倒,多數人都想待到退休;把不合理的吩咐當器重,全心全意付出,相信努力會被看到,許多上班族的人生,就是做好準備,成為別人的工具。
只是新鮮的肝,不僅便宜耐用,還自帶新技能、適應新時代的新做法;跟不上新世代思維的資深員工,過去的豐功偉業無法為公司及自己加分,如今成為阻礙公司發展的老賊,備受公司冷落與嫌棄,掏心掏肺的結果,換來一場辜負,一份餓不死的薪水,和撐不到退休年齡的晚景淒涼。
上班族績效越好,代表要做更多事,努力到後來一無所有,什麼都是老闆的;創業者績效好時,帶來獲利或減少工時,可以做到滿足時再退休,甚至將一輩子打拼的結果傳給下一代。


潛在損失與中年危機
職涯要衡量的不只這些,穩定的背後,有時是更殘酷的損失。
大公司的管理制度、待遇福利、升遷管道、教育訓練較有保障,但好不好過,得看公司主管的風格,唯一不變的是必須學會服從。
遵守公司的官僚制度、人際關係的適應、個人的發展限制、生活兼顧的彈性、想法無法付諸實施、身心健康等層面。上班族壓抑太多情緒與各種需求,最後無意識地形成情結和陰影。想反抗,理性又告訴自己要避免衝突,想逃又無處可逃,越到中年,越感到不明所以的痛苦,感覺過得像行屍走肉,生活沒有意義,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,一輩子被綁在公司,將來會不會後悔,有沒有遺憾?
創業不保證會比較輕鬆,但是保證自在。而自在就夠了,你選擇你想走的路,享受結果,承擔責任,創造意義,老年後還能大聲唱出法蘭克辛納屈的My way。

一旦走上創業之路,無法確定結果是好還是壞,創業是條不歸路,一旦嘗過自由滋味,你就不想再過領薪族的生活。
選擇之前,先釐清自己對工作的心態,這也反映出自己的個性、生活目標與人生態度。選擇適合自己心態的道路,成功的機率才能大大提升。


作者:飛盟廣告設計 印刷 經理/王焜台